let和const
let
ES6 新增了let
命令,用来声明变量。它的用法类似于var
,但是所声明的变量,只在let
命令所在的代码块内有效。
for
循环的计数器,就很合适使用let
命令。另外,**for
循环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设置循环变量的那部分是一个父作用域,而循环体内部是一个单独的子作用域。两个作用域中的i互不影响**
1 | for (let i = 0; i < 3; i++) { |
上面代码正确运行,输出了 3 次abc
。这表明函数内部的变量i
与循环变量i
不在同一个作用域,有各自单独的作用域。
let不存在变量提升
1 | // var 的情况 |
上面代码中,**变量foo
用var
命令声明,会发生变量提升,即脚本开始运行时,变量foo
已经存在了,但是没有值,所以会输出undefined
**。变量bar
用let
命令声明,不会发生变量提升。这表示在声明它之前,变量bar
是不存在的,这时如果用到它,就会抛出一个错误。
暂时性死区
只要块级作用域内存在let
命令,它所声明的变量就“绑定”(binding)这个区域,不再受外部的影响。
1 | var tmp = 123; |
上面代码中,存在全局变量tmp
,但是块级作用域内let
又声明了一个局部变量tmp
,导致后者绑定这个块级作用域,所以在let
声明变量前,对tmp
赋值会报错。所以在let
声明变量前,对tmp
的进行操作的区域则为暂时性死区(TDZ)
总之,暂时性死区的本质就是,只要一进入当前作用域,所要使用的变量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不可获取,只有等到声明变量的那一行代码出现,才可以获取和使用该变量。
块级作用域
ES5 规定,函数只能在顶层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之中声明,不能在块级作用域声明。
ES6 引入了块级作用域,明确允许在块级作用域之中声明函数。ES6 规定,块级作用域之中,函数声明语句的行为类似于let
,在块级作用域之外不可引用。
const
const
声明一个只读的常量。一旦声明,常量的值就不能改变。const
声明的变量不得改变值,这意味着,const
一旦声明变量,就必须立即初始化,不能留到以后赋值。
const
的作用域与let
命令相同:只在声明所在的块级作用域内有效。const
命令声明的常量也是不提升,同样存在暂时性死区,只能在声明的位置后面使用。
const
实际上保证的,并不是变量的值不得改动,而是变量指向的那个内存地址所保存的数据不得改动。但对于复合类型的数据(主要是对象和数组),变量指向的内存地址,保存的只是一个指向实际数据的指针,const
只能保证这个指针是固定的(即总是指向另一个固定的地址),至于它指向的数据结构是不是可变的,就完全不能控制了。
因此已经被const定义好的对象和数据,可以进行增加删除属性的操作,但是不能让其指向另一个数组.
如果真的想将对象冻结,应该使用Object.freeze
方法。
1 | const foo = Object.freeze({}); |
上面代码中,常量foo
指向一个冻结的对象,所以添加新属性不起作用,严格模式时还会报错。
除了将对象本身冻结,对象的属性也应该冻结。下面是一个将对象彻底冻结的函数。
1 | var constantize = (obj) => { |
ES6声明变量六种方法
ES5 只有两种声明变量的方法:var
命令和function
命令。ES6 除了添加let
和const
命令,后面章节还会提到,另外两种声明变量的方法:import
命令和class
命令。所以,ES6 一共有 6 种声明变量的方法。
变量的解构赋值
数组的结构赋值
1 | et [foo, [[bar], baz]] = [1, [[2], 3]]; |
如果解构不成功,变量的值就等于undefined
。
可以传入默认值
1 | let [x = 1] = [undefined]; |
只有当一个数组成员严格等于undefined
,默认值才会生效。,上面代码中,如果一个数组成员是null
,默认值就不会生效,因为null
不严格等于undefined
。
对象的解构赋值
对象的解构与数组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数组的元素是按次序排列的,变量的取值由它的位置决定;而对象的属性没有次序,变量必须与属性同名,才能取到正确的值。
1 | let { bar, foo } = { foo: 'aaa', bar: 'bbb' }; |
上面代码的第一个例子,等号左边的两个变量的次序,与等号右边两个同名属性的次序不一致,但是对取值完全没有影响。第二个例子的变量没有对应的同名属性,导致取不到值,最后等于undefined
。
如果变量名与属性名不一致,必须写成下面这样。
1 | let { foo: baz } = { foo: 'aaa', bar: 'bbb' }; |
也就是说,对象的解构赋值的内部机制,是先找到同名属性,然后再赋给对应的变量。真正被赋值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1 | let { foo: baz } = { foo: 'aaa', bar: 'bbb' }; |
上面代码中,foo
是匹配的模式,baz
才是变量。真正被赋值的是变量baz
,而不是模式foo
。
解构赋值时,如果等号右边是数值和布尔值,则会先转为对象。
1 | let {toString: s} = 123; |
上面代码中,数值和布尔值的包装对象都有toString
属性,因此变量s
都能取到值。
解构赋值的规则是,只要等号右边的值不是对象或数组,就先将其转为对象。
字符串扩展
字符串可以被for...of
循环遍历。
1 | for (let codePoint of 'foo') { |
字符串新增方法
**includes()**:返回布尔值,表示是否找到了参数字符串。
**startsWith()**:返回布尔值,表示参数字符串是否在原字符串的头部。
**endsWith()**:返回布尔值,表示参数字符串是否在原字符串的尾部。
这三个方法都支持第二个参数,表示开始搜索的位置。
使用第二个参数
n
时,endsWith
的行为与其他两个方法有所不同。它针对前n
个字符,而其他两个方法针对从第n
个位置直到字符串结束。
1 | let s = 'Hello world!'; |
repeat
方法返回一个新字符串,表示将原字符串重复n
次。
1 | 'x'.repeat(3) // "xxx" |
padStart()
用于头部补全,padEnd()
用于尾部补全。如果某个字符串不够指定长度,会在头部或尾部补全。
1 | 'x'.padStart(5, 'ab') // 'ababx' |
第一个参数是字符串补全生效的最大长度,第二个参数是用来补全的字符串。如果省略第二个参数,默认使用空格补全长度。
trimStart()
和trimEnd()
这两个方法。它们的行为与trim()
一致,trimStart()
消除字符串头部的空格,trimEnd()
消除尾部的空格。它们返回的都是新字符串,不会修改原始字符串。
1 | const s = ' abc '; |
函数的扩展
函数参数的默认值
ES6 允许为函数的参数设置默认值,即直接写在参数定义的后面。
1 | function log(x, y = 'World') { |
使用参数默认值时,函数不能有同名参数。
参数变量是默认声明的,所以不能用let
或const
再次声明。
1 | function foo(x = 5) { |
上面代码中,参数变量x
是默认声明的,在函数体中,不能用let
或const
再次声明,否则会报错。
参数默认值不是传值的,而是每次都重新计算默认值表达式的值。也就是说,参数默认值是惰性求值的。
1 | let x = 99; |
上面代码中,参数p
的默认值是x + 1
。这时,每次调用函数foo
,都会重新计算x + 1
,而不是默认p
等于 100。
默认值结合解构
下面是另一个解构赋值默认值的例子。
1 | function fetch(url, { body = '', method = 'GET', headers = {} }) { |
上面代码中,如果函数fetch
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对象,就可以为它的三个属性设置默认值。这种写法不能省略第二个参数,如果结合函数参数的默认值,就可以省略第二个参数。这时,就出现了双重默认值。
1 | function fetch(url, { body = '', method = 'GET', headers = {} } = {}) { |
上面代码中,函数fetch
没有第二个参数时,函数参数的默认值就会生效,然后才是解构赋值的默认值生效,变量method
才会取到默认值GET
。
作为练习,请问下面两种写法有什么差别?
1 | // 写法一 |
上面两种写法都对函数的参数设定了默认值,区别是写法一函数参数的默认值是空对象,但是设置了对象解构赋值的默认值;写法二函数参数的默认值是一个有具体属性的对象,但是没有设置对象解构赋值的默认值。
1 | // 函数没有参数的情况 |
默认参数的位置
提供默认参数的参数最好设置在末尾,否则一些情况下会报错,比如下面
1 | // 例一 |
函数的length属性
指定了默认值以后,函数的length
属性,将返回没有指定默认值的参数个数。也就是说,指定了默认值后,length
属性将失真。
1 | (function (a) {}).length // 1 |
这是因为length
属性的含义是,该函数预期传入的参数个数。某个参数指定默认值以后,预期传入的参数个数就不包括这个参数了。同理,后文的 rest 参数也不会计入length
属性。
如果设置了默认值的参数不是尾参数,那么length
属性也不再计入后面的参数了。
1 | (function (a = 0, b, c) {}).length // 0 |
作用域
一旦设置了参数的默认值,函数进行声明初始化时,参数会形成一个单独的作用域(context)。等到初始化结束,这个作用域就会消失。这种语法行为,在不设置参数默认值时,是不会出现的。
1 | var x = 1; |
上面代码中,参数y
的默认值等于变量x
。调用函数f
时,参数形成一个单独的作用域。在这个作用域里面,默认值变量x
指向第一个参数x
,而不是全局变量x
,所以输出是2
。
再看下面的例子。
1 | let x = 1; |
上面代码中,函数f
调用时,参数y = x
形成一个单独的作用域。这个作用域里面,变量x
本身没有定义,所以指向外层的全局变量x
。函数调用时,函数体内部的局部变量x
影响不到默认值变量x
。
如果此时,全局变量x
不存在,就会报错。
如果参数的默认值是一个函数,该函数的作用域也遵守这个规则。请看下面的例子。
1 | let foo = 'outer'; |
上面代码中,函数bar
的参数func
的默认值是一个匿名函数,返回值为变量foo
。函数参数形成的单独作用域里面,并没有定义变量foo
,所以foo
指向外层的全局变量foo
,因此输出outer
。
如果写成下面这样,就会报错。
1 | function bar(func = () => foo) { |
上面代码中,匿名函数里面的foo
指向函数外层,但是函数外层并没有声明变量foo
,所以就报错了。
下面是一个更复杂的例子。
1 | var x = 1; |
上面代码中,函数foo
的参数形成一个单独作用域。这个作用域里面,首先声明了变量x
,然后声明了变量y
,y
的默认值是一个匿名函数。这个匿名函数内部的变量x
,指向同一个作用域的第一个参数x
。函数foo
内部又声明了一个内部变量x
,该变量与第一个参数x
由于不是同一个作用域,所以不是同一个变量,因此执行y
后,内部变量x
和外部全局变量x
的值都没变。
如果将var x = 3
的var
去除,函数foo
的内部变量x
就指向第一个参数x
,与匿名函数内部的x
是一致的,所以最后输出的就是2
,而外层的全局变量x
依然不受影响。
1 | var x = 1; |
应用
利用参数默认值,可以指定某一个参数不得省略,如果省略就抛出一个错误。
1 | function throwIfMissing() { |
上面代码的foo
函数,如果调用的时候没有参数,就会调用默认值throwIfMissing
函数,从而抛出一个错误。
从上面代码还可以看到,参数mustBeProvided
的默认值等于throwIfMissing
函数的运行结果(注意函数名throwIfMissing
之后有一对圆括号),这表明参数的默认值不是在定义时执行,而是在运行时执行。如果参数已经赋值,默认值中的函数就不会运行。
另外,可以将参数默认值设为undefined
,表明这个参数是可以省略的。
1 | function foo(optional = undefined) { ··· } |
rest
ES6 引入 rest 参数(形式为...变量名
),用于获取函数的多余参数,这样就不需要使用arguments
对象了。rest 参数搭配的变量是一个数组,该变量将多余的参数放入数组中。
1 | function add(...values) { |
严格模式
从 ES5 开始,函数内部可以设定为严格模式。
1 | function doSomething(a, b) { |
ES2016 做了一点修改,规定只要函数参数使用了默认值、解构赋值、或者扩展运算符,那么函数内部就不能显式设定为严格模式,否则会报错。
1 | // 报错 |
这样规定的原因是,函数内部的严格模式,同时适用于函数体和函数参数。但是,函数执行的时候,先执行函数参数,然后再执行函数体。这样就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只有从函数体之中,才能知道参数是否应该以严格模式执行,但是参数却应该先于函数体执行。
1 | // 报错 |
上面代码中,参数value
的默认值是八进制数070
,但是严格模式下不能用前缀0
表示八进制,所以应该报错。但是实际上,JavaScript 引擎会先成功执行value = 070
,然后进入函数体内部,发现需要用严格模式执行,这时才会报错。
name
ES6 对这个属性的行为做出了一些修改。如果将一个匿名函数赋值给一个变量,ES5 的name
属性,会返回空字符串,而 ES6 的name
属性会返回实际的函数名。
1 | var f = function () {}; |
上面代码中,变量f
等于一个匿名函数,ES5 和 ES6 的name
属性返回的值不一样。
Function
构造函数返回的函数实例,name
属性的值为anonymous
。
1 | (new Function).name // "anonymous" |
bind
返回的函数,name
属性值会加上bound
前缀。
1 | function foo() {}; |
箭头函数
箭头函数有几个使用注意点。
(1)箭头函数没有自己的this
对象(详见下文)。
(2)不可以当作构造函数,也就是说,不可以对箭头函数使用new
命令,否则会抛出一个错误。
(3)不可以使用arguments
对象,该对象在函数体内不存在。如果要用,可以用 rest 参数代替。
(4)不可以使用yield
命令,因此箭头函数不能用作 Generator 函数。
上面四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对于普通函数来说,内部的this
指向函数运行时所在的对象,但是这一点对箭头函数不成立。它没有自己的this
对象,内部的this
就是定义时上层作用域中的this
。也就是说,箭头函数内部的this
指向是固定的,相比之下,普通函数的this
指向是可变的。
1 | function foo() { |
上面代码中,setTimeout()
的参数是一个箭头函数,这个箭头函数的定义生效是在foo
函数生成时,而它的真正执行要等到 100 毫秒后。如果是普通函数,执行时this
应该指向全局对象window
,这时应该输出21
。但是,箭头函数导致this
总是指向函数定义生效时所在的对象(本例是{id: 42}
),所以打印出来的是42
。
1 | function Timer() { |
上面代码中,Timer
函数内部设置了两个定时器,分别使用了箭头函数和普通函数。前者的this
绑定定义时所在的作用域(即Timer
函数),后者的this
指向运行时所在的作用域(即全局对象)。所以,3100 毫秒之后,timer.s1
被更新了 3 次,而timer.s2
一次都没更新。
箭头函数实际上可以让this
指向固定化,绑定this
使得它不再可变,这种特性很有利于封装回调函数。下面是一个例子,DOM 事件的回调函数封装在一个对象里面。
1 | var handler = { |
上面代码的init()
方法中,使用了箭头函数,这导致这个箭头函数里面的this
,总是指向handler
对象。如果回调函数是普通函数,那么运行this.doSomething()
这一行会报错,因为此时this
指向document
对象。
总之,箭头函数根本没有自己的this
,导致内部的this
就是外层代码块的this
。正是因为它没有this
,所以也就不能用作构造函数。
请问下面的代码之中,this
的指向有几个?
1 | function foo() { |
答案是this
的指向只有一个,就是函数foo
的this
,这是因为所有的内层函数都是箭头函数,都没有自己的this
,它们的this
其实都是最外层foo
函数的this
。所以不管怎么嵌套,t1
、t2
、t3
都输出同样的结果。如果这个例子的所有内层函数都写成普通函数,那么每个函数的this
都指向运行时所在的不同对象。
不适用场合
第一个场合是定义对象的方法,且该方法内部包括this
。
1 | globalThis.s = 21; |
上面例子中,**obj.m()
使用箭头函数定义。JavaScript 引擎的处理方法是,先在全局空间生成这个箭头函数,然后赋值给obj.m
,这导致箭头函数内部的this
指向全局对象,所以obj.m()
输出的是全局空间的21
,而不是对象内部的42
。上面的代码实际上等同于下面的代码。**
1 | globalThis.s = 21; |
由于上面这个原因,对象的属性建议使用传统的写法定义,不要用箭头函数定义。
第二个场合是需要动态this
的时候,也不应使用箭头函数。
1 | var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ress'); |
上面代码运行时,点击按钮会报错,因为button
的监听函数是一个箭头函数,导致里面的this
就是全局对象。如果改成普通函数,this
就会动态指向被点击的按钮对象。
尾调用
尾调用(Tail Call)是函数式编程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身非常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就是指某个函数的最后一步是调用另一个函数。
尾调用之所以与其他调用不同,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调用位置。
我们知道,函数调用会在内存形成一个“调用记录”,又称“调用帧”(call frame),保存调用位置和内部变量等信息。如果在函数A
的内部调用函数B
,那么在A
的调用帧上方,还会形成一个B
的调用帧。等到B
运行结束,将结果返回到A
,B
的调用帧才会消失。如果函数B
内部还调用函数C
,那就还有一个C
的调用帧,以此类推。所有的调用帧,就形成一个“调用栈”(call stack)。
尾调用由于是函数的最后一步操作,所以不需要保留外层函数的调用帧,因为调用位置、内部变量等信息都不会再用到了,只要直接用内层函数的调用帧,取代外层函数的调用帧就可以了。
1 | function f() { |
上面代码中,如果函数g
不是尾调用,函数f
就需要保存内部变量m
和n
的值、g
的调用位置等信息。但由于调用g
之后,函数f
就结束了,所以执行到最后一步,完全可以删除f(x)
的调用帧,只保留g(3)
的调用帧。
这就叫做“尾调用优化”(Tail call optimization),即只保留内层函数的调用帧。如果所有函数都是尾调用,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每次执行时,调用帧只有一项,这将大大节省内存。这就是“尾调用优化”的意义。
注意,只有不再用到外层函数的内部变量,内层函数的调用帧才会取代外层函数的调用帧,否则就无法进行“尾调用优化”。
1 | function addOne(a){ |
上面的函数不会进行尾调用优化,因为内层函数inner
用到了外层函数addOne
的内部变量one
。
数组的扩展
扩展运算符
代替函数的apply方法
由于扩展运算符可以展开数组,所以不再需要apply
方法,将数组转为函数的参数了。
1 | // ES5 的写法 |
下面是扩展运算符取代apply
方法的一个实际的例子,应用Math.max
方法,简化求出一个数组最大元素的写法。
1 | // ES5 的写法 |
扩展运算符的应用
(1)复制数组
数组是复合的数据类型,直接复制的话,只是复制了指向底层数据结构的指针,而不是克隆一个全新的数组。
1 | const a1 = [1, 2]; |
上面代码中,a2
并不是a1
的克隆,而是指向同一份数据的另一个指针。修改a2
,会直接导致a1
的变化。
ES5 只能用变通方法来复制数组。
1 | const a1 = [1, 2]; |
上面代码中,a1
会返回原数组的克隆,再修改a2
就不会对a1
产生影响。
扩展运算符提供了复制数组的简便写法。
1 | const a1 = [1, 2]; |
上面的两种写法,a2
都是a1
的克隆。
对象的扩展
属性的可枚举型和遍历
对象的每个属性都有一个描述对象(Descriptor),用来控制该属性的行为。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
方法可以获取该属性的描述对象。
1 | let obj = { foo: 123 }; |
描述对象的enumerable
属性,称为“可枚举性”,如果该属性为false
,就表示某些操作会忽略当前属性。
目前,有四个操作会忽略enumerable
为false
的属性。
for...in
循环:只遍历对象自身的和继承的可枚举的属性。Object.keys()
:返回对象自身的所有可枚举的属性的键名。JSON.stringify()
:只串行化对象自身的可枚举的属性。Object.assign()
: 忽略enumerable
为false
的属性,只拷贝对象自身的可枚举的属性。
ES6 一共有 5 种方法可以遍历对象的属性。
- for…in
for...in
循环遍历对象自身的和继承的可枚举属性(不含 Symbol 属性)。
- Object.keys(obj)
Object.keys
返回一个数组,包括对象自身的(不含继承的)所有可枚举属性(不含 Symbol 属性)的键名。
-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obj)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对象自身的所有属性(不含 Symbol 属性,但是包括不可枚举属性)的键名。
-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obj)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
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对象自身的所有 Symbol 属性的键名。
- Reflect.ownKeys(obj)
Reflect.ownKeys
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对象自身的(不含继承的)所有键名,不管键名是 Symbol 或字符串,也不管是否可枚举。
super关键字
this
关键字总是指向函数所在的当前对象,ES6 又新增了另一个类似的关键字super
,指向当前对象的原型对象。
1 | const proto = { |
注意,super
关键字表示原型对象时,只能用在对象的方法之中,用在其他地方都会报错。
对象的扩展运算符
结构赋值
对象的解构赋值用于从一个对象取值,相当于将目标对象自身的所有可遍历的(enumerable)、但尚未被读取的属性,分配到指定的对象上面。所有的键和它们的值,都会拷贝到新对象上面。
1 | let { x, y, ...z } = { x: 1, y: 2, a: 3, b: 4 }; |
解构赋值必须是最后一个参数,否则会报错。
注意,解构赋值的拷贝是浅拷贝,即如果一个键的值是复合类型的值(数组、对象、函数)、那么解构赋值拷贝的是这个值的引用,而不是这个值的副本。
1 | let obj = { a: { b: 1 } }; |
对象的新增方法
Object.is()
ES5 比较两个值是否相等,只有两个运算符:相等运算符(==
)和严格相等运算符(===
)。它们都有缺点,前者会自动转换数据类型,后者的NaN
不等于自身,以及+0
等于-0
。JavaScript 缺乏一种运算,在所有环境中,只要两个值是一样的,它们就应该相等。
Object.is()它用来比较两个值是否严格相等,与严格比较运算符(===)的行为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只有两个:一是+0
不等于-0
,二是NaN
等于自身。
1 | +0 === -0 //true |
Object.assign()
Object.assign()
方法用于对象的合并,将源对象(source)的所有可枚举属性,复制到目标对象(target)。
1 | const target = { a: 1 }; |
注意,如果目标对象与源对象有同名属性,或多个源对象有同名属性,则后面的属性会覆盖前面的属性。
Object.assign()
拷贝的属性是有限制的,只拷贝源对象的自身属性(不拷贝继承属性),也不拷贝不可枚举的属性(enumerable: false
)。
注意点
(1)浅拷贝
Object.assign()
方法实行的是浅拷贝,而不是深拷贝。也就是说,如果源对象某个属性的值是对象,那么目标对象拷贝得到的是这个对象的引用。
1 | const obj1 = {a: {b: 1}}; |
(2)数组的处理
Object.assign()
可以用来处理数组,但是会把数组视为对象。
1 | Object.assign([1, 2, 3], [4, 5])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
返回指定对象所有自身属性(非继承属性)的描述对象。
1 | const obj = { |
Object.keys(),Object.values(),Object.entries()
Object.keys
方法,返回一个数组,成员是参数对象自身的(不含继承的)所有可遍历(enumerable)属性的键名。
1 | var obj = { foo: 'bar', baz: 42 }; |
Object.values
方法返回一个数组,成员是参数对象自身的(不含继承的)所有可遍历(enumerable)属性的键值。Object.values
只返回对象自身的可遍历属性。
1 | const obj = { foo: 'bar', baz: 42 }; |
Object.entries()
方法返回一个数组,成员是参数对象自身的(不含继承的)所有可遍历(enumerable)属性的键值对数组。
1 | const obj = { foo: 'bar', baz: 42 }; |
Object.fromEntries()
Object.fromEntries()
方法是Object.entries()
的逆操作,用于将一个键值对数组转为对象。
1 | Object.fromEntries([ |
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键值对的数据结构还原为对象,因此特别适合将 Map 结构转为对象。
1 | // 例一 |
运算符的扩展
指数运算符
新增了一个指数运算符(**
)。
1 | 2 ** 2 // 4 |
这个运算符的一个特点是右结合,而不是常见的左结合。多个指数运算符连用时,是从最右边开始计算的。
1 | // 相当于 2 ** (3 ** 2) |
链判断运算符
1 | const firstName = message?.body?.user?.firstName || 'default'; |
上面代码使用了?.
运算符,直接在链式调用的时候判断,左侧的对象是否为null
或undefined
。如果是的,就不再往下运算,而是返回undefined
。
Null 判断运算符
读取对象属性的时候,如果某个属性的值是null
或undefined
,有时候需要为它们指定默认值。常见做法是通过||
运算符指定默认值。
1 | const headerText = response.settings.headerText || 'Hello, world!'; |
上面的三行代码都通过||
运算符指定默认值,但是这样写是错的。开发者的原意是,只要属性的值为null
或undefined
,默认值就会生效,但是属性的值如果为空字符串或false
或0
,默认值也会生效。
新的 Null 判断运算符??
。它的行为类似||
,但是只有运算符左侧的值为null
或undefined
时,才会返回右侧的值。
Symbol
ES6 引入了一种新的原始数据类型Symbol
,表示独一无二的值。
Symbol
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表示对 Symbol 实例的描述,主要是为了在控制台显示,或者转为字符串时,比较容易区分。
1 | let s1 = Symbol('foo'); |
上面代码中,s1
和s2
是两个 Symbol 值。如果不加参数,它们在控制台的输出都是Symbol()
,不利于区分。有了参数以后,就等于为它们加上了描述,输出的时候就能够分清,到底是哪一个值。
如果 Symbol 的参数是一个对象,就会调用该对象的toString
方法,将其转为字符串,然后才生成一个 Symbol 值。
1 | const obj = { |
注意,Symbol
函数的参数只是表示对当前 Symbol 值的描述,因此相同参数的Symbol
函数的返回值是不相等的。
1 | // 没有参数的情况 |
ES2019 提供了一个实例属性description
,直接返回 Symbol 的描述。
1 | const sym = Symbol('foo'); |
作为属性名的 Symbol
1 | let mySymbol = Symbol(); |
注意,Symbol 值作为对象属性名时,不能用点运算符。
属性名的遍历
Symbol 作为属性名,遍历对象的时候,该属性不会出现在for...in
、for...of
循环中,也不会被Object.keys()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JSON.stringify()
返回。
但是,它也不是私有属性,有一个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
方法,可以获取指定对象的所有 Symbol 属性名。该方法返回一个数组,成员是当前对象的所有用作属性名的 Symbol 值。
1 | const obj = {}; |
Symbal.for()和Symbal.keyFor()
有时,我们希望重新使用同一个 Symbol 值,Symbol.for()
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它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然后搜索有没有以该参数作为名称的 Symbol 值。如果有,就返回这个 Symbol 值,否则就新建一个以该字符串为名称的 Symbol 值,并将其注册到全局。
1 | let s1 = Symbol.for('foo'); |
Symbol.keyFor()
方法返回一个已登记的 Symbol 类型值的key
。
1 | let s1 = Symbol.for("foo"); |
注意,Symbol.for()
为 Symbol 值登记的名字,是全局环境的,不管有没有在全局环境运行。
1 | function foo() { |
Set和Map数据结构
Set
Set的基本使用
ES6 提供了新的数据结构 Set。它类似于数组,但是成员的值都是唯一的,没有重复的值。
Set
本身是一个构造函数,用来生成 Set 数据结构。
1 | const s = new Set(); |
上面代码通过add()
方法向 Set 结构加入成员,结果表明 Set 结构不会添加重复的值。
可以用传入数组的方法去除数组重复成员
1 | // 去除数组的重复成员 |
上面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去除字符串里面的重复字符。
1 | [...new Set('ababbc')].join('') |
set中认为两个对象总是不相等的
1 | let set = new Set(); |
上面代码表示,由于两个空对象不相等,所以它们被视为两个值。
Set的属性
Set.prototype.constructor
:构造函数,默认就是Set
函数。Set.prototype.size
:返回Set
实例的成员总数。
Set的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主要是用于操作数据
Set.prototype.add(value)
:添加某个值,返回 Set 结构本身。Set.prototype.delete(value)
:删除某个值,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删除是否成功。Set.prototype.has(value)
: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该值是否为Set
的成员。Set.prototype.clear()
:清除所有成员,没有返回值。
Array.from
方法可以将 Set 结构转为数组。
1 | const items = new Set([1, 2, 3, 4, 5]); |
这就提供了去除数组重复成员的另一种方法。
1 | function dedupe(array) { |
Set遍历方法
Set.prototype.keys()
:返回键名的遍历器Set.prototype.values()
:返回键值的遍历器Set.prototype.entries()
:返回键值对的遍历器Set.prototype.forEach()
:使用回调函数遍历每个成员
(1)keys
方法、values
方法、entries
方法返回的都是遍历器对象(详见《Iterator 对象》一章)。由于 Set 结构没有键名,只有键值(或者说键名和键值是同一个值),所以keys
方法和values
方法的行为完全一致。
1 | let set = new Set(['red', 'green', 'blue']); |
上面代码中,entries
方法返回的遍历器,同时包括键名和键值,所以每次输出一个数组,它的两个成员完全相等。
(2)forEach()
Set 结构的实例与数组一样,也拥有forEach
方法,用于对每个成员执行某种操作,没有返回值。
1 | let set = new Set([1, 4, 9]); |
上面代码说明,forEach
方法的参数就是一个处理函数。该函数的参数与数组的forEach
一致,依次为键值、键名、集合本身(上例省略了该参数)。这里需要注意,Set 结构的键名就是键值(两者是同一个值),因此第一个参数与第二个参数的值永远都是一样的。
另外,forEach
方法还可以有第二个参数,表示绑定处理函数内部的this
对象。
因此使用 Set 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并集(Union)、交集(Intersect)和差集(Difference)。
1 | let a = new Set([1, 2, 3]); |
WeakSet
WeakSet 结构与 Set 类似,也是不重复的值的集合。但是,它与 Set 有两个区别。
首先,WeakSet 的成员只能是对象,而不能是其他类型的值。其次,WeakSet 中的对象都是弱引用,即垃圾回收机制不考虑 WeakSet 对该对象的引用,也就是说,如果其他对象都不再引用该对象,那么垃圾回收机制会自动回收该对象所占用的内存,不考虑该对象还存在于 WeakSet 之中。ES6 规定 WeakSet 不可遍历。
这是因为垃圾回收机制根据对象的可达性(reachability)来判断回收,如果对象还能被访问到,垃圾回收机制就不会释放这块内存。
WeakSet 结构有以下三个方法。
- **WeakSet.prototype.add(value)**:向 WeakSet 实例添加一个新成员。
- **WeakSet.prototype.delete(value)**:清除 WeakSet 实例的指定成员。
- **WeakSet.prototype.has(value)**: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某个值是否在 WeakSet 实例之中。
WeakSet 没有size
属性,没有办法遍历它的成员。
1 | ws.size // undefined |
上面代码试图获取size
和forEach
属性,结果都不能成功。
Map
JavaScript 的对象(Object),本质上是键值对的集合(Hash 结构),但是传统上只能用字符串当作键。这给它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S6 提供了 Map 数据结构。它类似于对象,也是键值对的集合,但是“键”的范围不限于字符串,各种类型的值(包括对象)都可以当作键。也就是说,Object 结构提供了“字符串—值”的对应,Map 结构提供了“值—值”的对应,是一种更完善的 Hash 结构实现。如果你需要“键值对”的数据结构,Map 比 Object 更合适。
1 | const m = new Map(); |
上面代码使用 Map 结构的set
方法,将对象o
当作m
的一个键,然后又使用get
方法读取这个键,接着使用delete
方法删除了这个键。
上面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向 Map 添加成员。作为构造函数,Map 也可以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该数组的成员是一个个表示键值对的数组。
1 | const map = new Map([ |
上面代码在新建 Map 实例时,就指定了两个键name
和title
。
Map
构造函数接受数组作为参数,实际上执行的是下面的算法。
1 | const items = [ |
1 | const map = new Map(); |
上面代码中,变量k1
和k2
的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 Map 结构中被视为两个键。
由上可知,Map 的键实际上是跟内存地址绑定的,只要内存地址不一样,就视为两个键。这就解决了同名属性碰撞(clash)的问题,我们扩展别人的库的时候,如果使用对象作为键名,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属性与原作者的属性同名。
遍历方法
Map 结构原生提供三个遍历器生成函数和一个遍历方法。
Map.prototype.keys()
:返回键名的遍历器。Map.prototype.values()
:返回键值的遍历器。Map.prototype.entries()
:返回所有成员的遍历器。Map.prototype.forEach()
:遍历 Map 的所有成员。
结合数组的map
方法、filter
方法,可以实现 Map 的遍历和过滤(Map 本身没有map
和filter
方法)。
1 | const map0 = new Map() |
WeakMap
WeakMap
结构与Map
结构类似,也是用于生成键值对的集合。
1 | // WeakMap 可以使用 set 方法添加成员 |
WeakMap
与Map
的区别有两点。
首先,**WeakMap
只接受对象作为键名(null
除外),不接受其他类型的值作为键名**。
1 | const map = new WeakMap(); |
上面代码中,如果将数值1
和Symbol
值作为 WeakMap 的键名,都会报错。
其次,**WeakMap
的键名所指向的对象,不计入垃圾回收机制**。
Proxy
Proxy 用于修改某些操作的默认行为,等同于在语言层面做出修改,所以属于一种“元编程”(meta programming),即对编程语言进行编程。
Proxy 可以理解成,在目标对象之前架设一层“拦截”,外界对该对象的访问,都必须先通过这层拦截,因此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对外界的访问进行过滤和改写。Proxy 这个词的原意是代理,用在这里表示由它来“代理”某些操作,可以译为“代理器”。
1 | var obj = new Proxy({}, { |
上面代码对一个空对象架设了一层拦截,重定义了属性的读取(get
)和设置(set
)行为。这里暂时先不解释具体的语法,只看运行结果。对设置了拦截行为的对象obj
,去读写它的属性,就会得到下面的结果。
1 | obj.count = 1 |
下面是 Proxy 支持的拦截操作一览,一共 13 种。
**get(target, propKey, receiver)**:拦截对象属性的读取,比如
proxy.foo
和proxy['foo']
。**set(target, propKey, value, receiver)**:拦截对象属性的设置,比如
proxy.foo = v
或proxy['foo'] = v
,返回一个布尔值。**has(target, propKey)**:拦截
propKey in proxy
的操作,返回一个布尔值。典型的操作就是
in
运算符。值得注意的是,
has()
方法拦截的是HasProperty
操作,而不是HasOwnProperty
操作,即has()
方法不判断一个属性是对象自身的属性,还是继承的属性。**deleteProperty(target, propKey)**:拦截
delete proxy[propKey]
的操作,返回一个布尔值。**ownKeys(target)**:拦截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proxy)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proxy)
、Object.keys(proxy)
、for...in
循环,返回一个数组。该方法返回目标对象所有自身的属性的属性名,而Object.keys()
的返回结果仅包括目标对象自身的可遍历属性。**getOwnPropertyDescriptor(target, propKey)**:拦截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proxy, propKey)
,返回属性的描述对象。**defineProperty(target, propKey, propDesc)**:拦截
Object.defineProperty(proxy, propKey, propDesc)
、Object.defineProperties(proxy, propDescs)
,返回一个布尔值。**preventExtensions(target)**:拦截
Object.preventExtensions(proxy)
,返回一个布尔值。**getPrototypeOf(target)**:拦截
Object.getPrototypeOf(proxy)
,返回一个对象。**isExtensible(target)**:拦截
Object.isExtensible(proxy)
,返回一个布尔值。**setPrototypeOf(target, proto)**:拦截
Object.setPrototypeOf(proxy, proto)
,返回一个布尔值。如果目标对象是函数,那么还有两种额外操作可以拦截。**apply(target, object, args)**:拦截 Proxy 实例作为函数调用的操作,比如
proxy(...args)
、proxy.call(object, ...args)
、proxy.apply(...)
。**construct(target, args)**:拦截 Proxy 实例作为构造函数调用的操作,比如
new proxy(...args)
。construct()
方法返回的必须是一个对象,否则会报错。另外,由于
construct()
拦截的是构造函数,所以它的目标对象必须是函数,否则就会报错。
this问题
虽然 Proxy 可以代理针对目标对象的访问,但它不是目标对象的透明代理,即不做任何拦截的情况下,也无法保证与目标对象的行为一致。主要原因就是在 Proxy 代理的情况下,目标对象内部的this
关键字会指向 Proxy 代理。
1 | const target = { |
另外,Proxy 拦截函数内部的this
,指向的是handler
对象。
1 | const handler = { |
上面例子中,get()
和set()
拦截函数内部的this
,指向的都是handler
对象。
与defineProperty的区别
defineproperty只能监听某个属性不能全对象监听
defineproperty监听需要知道那个对象的那个属性,而proxy只需要知道那个对象就可以了。也就是会省去for in 循环提高了效率
vue中,Proxy在调用时递归,Object.defineProperty在一开始就全部递归,Proxy性能优于Object.defineProperty。
对象上定义新属性时,Proxy可以监听到,Object.defineProperty监听不到。
数组新增删除修改时,Proxy可以监听到,Object.defineProperty监听不到。
Promise
缺点
Promise
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无法取消Promise
,一旦新建它就会立即执行,无法中途取消。其次,如果不设置回调函数,Promise
内部抛出的错误,不会反应到外部。第三,当处于pending
状态时,无法得知目前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刚刚开始还是即将完成)。
使用
1 |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Promise
实例生成以后,可以用then
方法分别指定resolved
状态和rejected
状态的回调函数。
1 |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then
方法可以接受两个回调函数作为参数。第一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
对象的状态变为resolved
时调用,第二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
对象的状态变为rejected
时调用。这两个函数都是可选的,不一定要提供。它们都接受Promise
对象传出的值作为参数。
resolve
函数的参数还是Promise
注意,这时p1
的状态就会传递给p2
,也就是说,p1
的状态决定了p2
的状态。如果p1
的状态是pending
,那么p2
的回调函数就会等待p1
的状态改变;如果p1
的状态已经是resolved
或者rejected
,那么p2
的回调函数将会立刻执行。
1 | const p1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
上面代码中,p1
是一个 Promise,3 秒之后变为rejected
。p2
的状态在 1 秒之后改变,resolve
方法返回的是p1
。由于p2
返回的是另一个 Promise,导致p2
自己的状态无效了,由p1
的状态决定p2
的状态。所以,后面的then
语句都变成针对后者(p1
)。又过了 2 秒,p1
变为rejected
,导致触发catch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Promise.prototype.finally()
finally()
方法用于指定不管 Promise 对象最后状态如何,都会执行的操作。
它的实现也很简单。
1 | Promise.prototype.finally = function (callback) { |
Promise.all()
Promise.all()
方法用于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1 | const p = Promise.all([p1, p2, p3]); |
上面代码中,Promise.all()
方法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p1
、p2
、p3
都是 Promise 实例,如果不是,就会先调用下面讲到的Promise.resolve
方法,将参数转为 Promise 实例,再进一步处理。另外,Promise.all()
方法的参数可以不是数组,但必须具有 Iterator 接口,且返回的每个成员都是 Promise 实例。
p
的状态由p1
、p2
、p3
决定,分成两种情况
(1)只有p1
、p2
、p3
的状态都变成fulfilled
,p
的状态才会变成fulfilled
,此时p1
、p2
、p3
的返回值组成一个数组,传递给p
的回调函数。
(2)只要p1
、p2
、p3
之中有一个被rejected
,p
的状态就变成rejected
,此时第一个被reject
的实例的返回值,会传递给p
的回调函数。
注意,如果作为参数的 Promise 实例,自己定义了catch
方法,那么它一旦被rejected
,并不会触发Promise.all()
的catch
方法。
1 |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上面代码中,p1
会resolved
,p2
首先会rejected
,但是p2
有自己的catch
方法,该方法返回的是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p2
指向的实际上是这个实例。该实例执行完catch
方法后,也会变成resolved
,导致Promise.all()
方法参数里面的两个实例都会resolved
,因此会调用then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而不会调用catch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如果p2
没有自己的catch
方法,就会调用Promise.all()
的catch
方法。
Promise.race()
Promise.race()
方法同样是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1 | const p = Promise.race([p1, p2, p3]); |
上面代码中,只要p1
、p2
、p3
之中有一个实例率先改变状态,p
的状态就跟着改变。那个率先改变的 Promise 实例的返回值,就传递给p
的回调函数。
Promise.race()
方法的参数与Promise.all()
方法一样,如果不是 Promise 实例,就会先调用下面讲到的Promise.resolve()
方法,将参数转为 Promise 实例,再进一步处理。
Promise.allSettled()
有时候,我们希望等到一组异步操作都结束了,不管每一个操作是成功还是失败,再进行下一步操作。但是,现有的 Promise 方法很难实现这个要求。
Promise.all()
方法只适合所有异步操作都成功的情况,如果有一个操作失败,就无法满足要求。
1 | const urls = [url_1, url_2, url_3]; |
上面示例中,Promise.all()
可以确定所有请求都成功了,但是只要有一个请求失败,它就会报错,而不管另外的请求是否结束。
Promise.allSettled()
方法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数组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 Promise 对象,并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对象。只有等到参数数组的所有 Promise 对象都发生状态变更(不管是fulfilled
还是rejected
),返回的 Promise 对象才会发生状态变更。
1 | const promises = [ |
上面示例中,数组promises
包含了三个请求,只有等到这三个请求都结束了(不管请求成功还是失败),removeLoadingIndicator()
才会执行。
该方法返回的新的 Promise 实例,一旦发生状态变更,状态总是fulfilled
,不会变成rejected
。状态变成fulfilled
后,它的回调函数会接收到一个数组作为参数,该数组的每个成员对应前面数组的每个 Promise 对象。
1 | const resolved = Promise.resolve(42); |
上面代码中,Promise.allSettled()
的返回值allSettledPromise
,状态只可能变成fulfilled
。results
的每个成员是一个对象,对象的格式是固定的,对应异步操作的结果。
Promise.any()
该方法接受一组 Promise 实例作为参数,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返回。
1 | Promise.any([ |
只要参数实例有一个变成fulfilled
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fulfilled
状态;如果所有参数实例都变成rejected
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rejected
状态。
Promise.any()
跟Promise.race()
方法很像,只有一点不同,就是Promise.any()
不会因为某个 Promise 变成rejected
状态而结束,必须等到所有参数 Promise 变成rejected
状态才会结束。
Promise.resolve()
有时需要将现有对象转为 Promise 对象,Promise.resolve()
方法就起到这个作用。
1 | const jsPromise = Promise.resolve($.ajax('/whatever.json')); |
Promise.resolve()
方法的参数分成四种情况。
(1)参数是一个 Promise 实例
如果参数是 Promise 实例,那么Promise.resolve
将不做任何修改、原封不动地返回这个实例。
(2)参数是一个thenable
对象
thenable
对象指的是具有then
方法的对象,比如下面这个对象。
1 | let thenable = { |
Promise.resolve()
方法会将这个对象转为 Promise 对象,然后就立即执行thenable
对象的then()
方法。
1 | let thenable = { |
上面代码中,thenable
对象的then()
方法执行后,对象p1
的状态就变为resolved
,从而立即执行最后那个then()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输出42。
(3)参数不是具有then()
方法的对象,或根本就不是对象
如果参数是一个原始值,或者是一个不具有then()
方法的对象,则Promise.resolve()
方法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对象,状态为resolved
。
1 | const p = Promise.resolve('Hello'); |
(4)不带有任何参数
Promise.resolve()
方法允许调用时不带参数,直接返回一个resolved
状态的 Promise 对象。
所以,如果希望得到一个 Promise 对象,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直接调用Promise.resolve()
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立即resolve()
的 Promise 对象,是在本轮“事件循环”(event loop)的结束时执行,而不是在下一轮“事件循环”的开始时。
1 | setTimeout(function () { |
上面代码中,setTimeout(fn, 0)
在下一轮“事件循环”开始时执行,Promise.resolve()
在本轮“事件循环”结束时执行,console.log('one')
则是立即执行,因此最先输出。
Promise.reject()
Promise.reject(reason)
方法也会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该实例的状态为rejected
。
Promise.try()
实际开发中,经常遇到一种情况:不知道或者不想区分,函数f
是同步函数还是异步操作,但是想用 Promise 来处理它。因为这样就可以不管f
是否包含异步操作,都用then
方法指定下一步流程,用catch
方法处理f
抛出的错误。一般就会采用下面的写法。
1 | Promise.resolve().then(f) |
上面的写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如果f
是同步函数,那么它会在本轮事件循环的末尾执行。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同步函数同步执行,异步函数异步执行,并且让它们具有统一的 API 呢?回答是可以的,并且还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用async
函数来写。
1 | const f = () => console.log('now'); |
上面代码中,第二行是一个立即执行的匿名函数,会立即执行里面的async
函数,因此如果f
是同步的,就会得到同步的结果;如果f
是异步的,就可以用then
指定下一步,就像下面的写法。
第二种写法是使用new Promise()
。
1 | const f = () => console.log('now'); |
Iterator
Iterator 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各种数据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简便的访问接口;二是使得数据结构的成员能够按某种次序排列;三是 ES6 创造了一种新的遍历命令for...of
循环,Iterator 接口主要供for...of
消费。
Iterator 的遍历过程是这样的。
(1)创建一个指针对象,指向当前数据结构的起始位置。也就是说,遍历器对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指针对象。
(2)第一次调用指针对象的next
方法,可以将指针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一个成员。
每一次调用next
方法,都会返回数据结构的当前成员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返回一个包含value
和done
两个属性的对象。其中,value
属性是当前成员的值,done
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遍历是否结束。
下面是一个模拟next
方法返回值的例子。
1 | var it = makeIterator(['a', 'b']); |
默认的 Iterator 接口部署在数据结构的Symbol.iterator
属性,或者说,一个数据结构只要具有Symbol.iterator
属性,就可以认为是“可遍历的”(iterable)。Symbol.iterator
属性本身是一个函数,就是当前数据结构默认的遍历器生成函数。执行这个函数,就会返回一个遍历器。至于属性名Symbol.iterator
,它是一个表达式,返回Symbol
对象的iterator
属性,这是一个预定义好的、类型为 Symbol 的特殊值,所以要放在方括号内
原生具备 Iterator 接口的数据结构如下。
- Array
- Map
- Set
- String
- TypedArray
- 函数的 arguments 对象
- NodeList 对象
下面的例子是数组的Symbol.iterator
属性。
1 | let arr = ['a', 'b', 'c']; |
一个对象如果要具备可被for...of
循环调用的 Iterator 接口,就必须在Symbol.iterator
的属性上部署遍历器生成方法(原型链上的对象具有该方法也可)。
Generator
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状态机,封装了多个内部状态。
执行 Generator 函数会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也就是说,Generator 函数除了状态机,还是一个遍历器对象生成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可以依次遍历 Generator 函数内部的每一个状态。
形式上,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普通函数,但是有两个特征。一是,function
关键字与函数名之间有一个星号;二是,函数体内部使用yield
表达式,定义不同的内部状态(yield
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产出”)。
1 | function* helloWorldGenerator() { |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 Generator 函数helloWorldGenerator
,它内部有两个yield
表达式(hello
和world
),即该函数有三个状态:hello,world 和 return 语句(结束执行)。
调用 Generator 函数后,该函数并不执行,返回的也不是函数运行结果,而是一个指向内部状态的指针对象,也就是上一章介绍的遍历器对象(Iterator Object)。
下一步,必须调用遍历器对象的next
方法,使得指针移向下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每次调用next
方法,内部指针就从函数头部或上一次停下来的地方开始执行,直到遇到下一个yield
表达式(或return
语句)为止。换言之,Generator 函数是分段执行的,yield
表达式是暂停执行的标记,而next
方法可以恢复执行。
1 | hw.next() |
总结一下,调用 Generator 函数,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代表 Generator 函数的内部指针。以后,每次调用遍历器对象的next
方法,就会返回一个有着value
和done
两个属性的对象。value
属性表示当前的内部状态的值,是yield
表达式后面那个表达式的值;done
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是否遍历结束。
yield 表达式
遍历器对象的next
方法的运行逻辑如下。
(1)遇到yield
表达式,就暂停执行后面的操作,并将紧跟在yield
后面的那个表达式的值,作为返回的对象的value
属性值。
(2)下一次调用next
方法时,再继续往下执行,直到遇到下一个yield
表达式。
(3)如果没有再遇到新的yield
表达式,就一直运行到函数结束,直到return
语句为止,并将return
语句后面的表达式的值,作为返回的对象的value
属性值。
(4)如果该函数没有return
语句,则返回的对象的value
属性值为undefined
。
需要注意的是,**yield
表达式后面的表达式,只有当调用next
方法、内部指针指向该语句时才会执行,因此等于为 JavaScript 提供了手动的“惰性求值”(Lazy Evaluation)的语法功能**。
正常函数只能返回一个值,因为只能执行一次return
;Generator 函数可以返回一系列的值,因为可以有任意多个yield
。
与 Iterator 接口的关系
由于 Generator 函数就是遍历器生成函数,因此可以把 Generator 赋值给对象的Symbol.iterator
属性,从而使得该对象具有 Iterator 接口。
1 | var myIterable = {}; |
上面代码中,Generator 函数赋值给Symbol.iterator
属性,从而使得myIterable
对象具有了 Iterator 接口,可以被...
运算符遍历了。
Generator 函数执行后,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该对象本身也具有Symbol.iterator
属性,执行后返回自身。
1 | function* gen(){ |
next 方法的参数
yield
表达式本身没有返回值,或者说总是返回undefined
。next
方法可以带一个参数,该参数就会被当作上一个yield
表达式的返回值。
1 | function* f() { |
上面代码先定义了一个可以无限运行的 Generator 函数f
,如果next
方法没有参数,每次运行到yield
表达式,变量reset
的值总是undefined
。当next
方法带一个参数true
时,变量reset
就被重置为这个参数(即true
),因此i
会等于-1
,下一轮循环就会从-1
开始递增。
这个功能有很重要的语法意义。Generator 函数从暂停状态到恢复运行,它的上下文状态(context)是不变的。通过next
方法的参数,就有办法在 Generator 函数开始运行之后,继续向函数体内部注入值。也就是说,可以在 Generator 函数运行的不同阶段,从外部向内部注入不同的值,从而调整函数行为。
for…of 循环
for...of
循环可以自动遍历 Generator 函数运行时生成的Iterator
对象,且此时不再需要调用next
方法。
1 | function* foo() { |
上面代码使用for...of
循环,依次显示 5 个yield
表达式的值。这里需要注意,一旦next
方法的返回对象的done
属性为true
,for...of
循环就会中止,且不包含该返回对象,所以上面代码的return
语句返回的6
,不包括在for...of
循环之中。
除了for...of
循环以外,扩展运算符(...
)、解构赋值和Array.from
方法内部调用的,都是遍历器接口。这意味着,它们都可以将 Generator 函数返回的 Iterator 对象,作为参数。
1 | function* numbers () { |
Generator.prototype.throw()
Generator 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都有一个throw
方法,可以在函数体外抛出错误,然后在 Generator 函数体内捕获。
1 | var g = function* () { |
上面代码中,遍历器对象i
连续抛出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被 Generator 函数体内的catch
语句捕获。i
第二次抛出错误,由于 Generator 函数内部的catch
语句已经执行过了,不会再捕捉到这个错误了,所以这个错误就被抛出了 Generator 函数体,被函数体外的catch
语句捕获。
1 | var g = function* () { |
上面代码中,Generator 函数g
内部没有部署try...catch
代码块,所以抛出的错误直接被外部catch
代码块捕获。
throw
方法抛出的错误要被内部捕获,前提是必须至少执行过一次next
方法。
1 | function* gen() { |
上面代码中,g.throw(1)
执行时,next
方法一次都没有执行过。这时,抛出的错误不会被内部捕获,而是直接在外部抛出,导致程序出错。这种行为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第一次执行next
方法,等同于启动执行 Generator 函数的内部代码,否则 Generator 函数还没有开始执行,这时throw
方法抛错只可能抛出在函数外部。
throw
方法被捕获以后,会附带执行下一条yield
表达式。也就是说,会附带执行一次next
方法。
1 | var gen = function* gen(){ |
上面代码中,g.throw
方法被捕获以后,自动执行了一次next
方法,所以会打印b
。另外,也可以看到,只要 Generator 函数内部部署了try...catch
代码块,那么遍历器的throw
方法抛出的错误,不影响下一次遍历。
一旦 Generator 执行过程中抛出错误,且没有被内部捕获,就不会再执行下去了。如果此后还调用next
方法,将返回一个value
属性等于undefined
、done
属性等于true
的对象,即 JavaScript 引擎认为这个 Generator 已经运行结束了。
1 | function* g() { |
上面代码一共三次运行next
方法,第二次运行的时候会抛出错误,然后第三次运行的时候,Generator 函数就已经结束了,不再执行下去了。
Generator.prototype.return()
Generator 函数返回的遍历器对象,还有一个return()
方法,可以返回给定的值,并且终结遍历 Generator 函数。
1 | function* gen() { |
如果return()
方法调用时,不提供参数,则返回值的value
属性为undefined
。
如果 Generator 函数内部有try...finally
代码块,且正在执行try
代码块,那么return()
方法会导致立刻进入finally
代码块,执行完以后,整个函数才会结束。
1 | function* numbers () { |
上面代码中,调用return()
方法后,就开始执行finally
代码块,不执行try
里面剩下的代码了,然后等到finally
代码块执行完,再返回return()
方法指定的返回值。
next()、throw()、return() 的共同点
next()
、throw()
、return()
这三个方法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它们的作用都是让 Generator 函数恢复执行,并且使用不同的语句替换yield
表达式。
next()
是将yield
表达式替换成一个值。
1 | const g = function* (x, y) { |
yield* 表达式
如果在 Generator 函数内部,调用另一个 Generator 函数。需要在前者的函数体内部,自己手动完成遍历。
1 | function* foo() { |
上面代码中,foo
和bar
都是 Generator 函数,在bar
里面调用foo
,就需要手动遍历foo
。如果有多个 Generator 函数嵌套,写起来就非常麻烦。
ES6 提供了yield*
表达式,作为解决办法,用来在一个 Generator 函数里面执行另一个 Generator 函数。
1 | function* bar() { |
实际上,任何数据结构只要有 Iterator 接口,就可以被yield*
遍历。
1 | let read = (function* () { |
如果不用yield*的话,第二个next返回一个字符串
作为对象属性的 Generator 函数
如果一个对象的属性是 Generator 函数,可以简写成下面的形式。
1 | let obj = { |
上面代码中,myGeneratorMethod
属性前面有一个星号,表示这个属性是一个 Generator 函数。
Generator 函数的this
Generator 函数总是返回一个遍历器,ES6 规定这个遍历器是 Generator 函数的实例,也继承了 Generator 函数的prototype
对象上的方法。
1 | function* g() {} |
上面代码表明,Generator 函数g
返回的遍历器obj
,是g
的实例,而且继承了g.prototype
。但是,如果把g
当作普通的构造函数,并不会生效,因为g
返回的总是遍历器对象,而不是this
对象。
1 | function* g() { |
上面代码中,Generator 函数g
在this
对象上面添加了一个属性a
,但是obj
对象拿不到这个属性。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 Generator 函数返回一个正常的对象实例,既可以用next
方法,又可以获得正常的this
?
下面是一个变通方法。首先,生成一个空对象,使用call
方法绑定 Generator 函数内部的this
。这样,构造函数调用以后,这个空对象就是 Generator 函数的实例对象了。
1 | function* F() { |
上面代码中,首先是F
内部的this
对象绑定obj
对象,然后调用它,返回一个 Iterator 对象。这个对象执行三次next
方法(因为F
内部有两个yield
表达式),完成 F 内部所有代码的运行。这时,所有内部属性都绑定在obj
对象上了,因此obj
对象也就成了F
的实例。
上面代码中,执行的是遍历器对象f
,但是生成的对象实例是obj
,有没有办法将这两个对象统一呢?
一个办法就是将obj
换成F.prototype
1 | function* F() { |
再将F
改成构造函数,就可以对它执行new
命令了。
1 | function* gen() { |
Generator的上下文
它执行产生的上下文环境,一旦遇到yield
命令,就会暂时退出堆栈,但是并不消失,里面的所有变量和对象会冻结在当前状态。等到对它执行next
命令时,这个上下文环境又会重新加入调用栈,冻结的变量和对象恢复执行。
1 | function* gen() { |
上面代码中,第一次执行g.next()
时,Generator 函数gen
的上下文会加入堆栈,即开始运行gen
内部的代码。等遇到yield 1
时,gen
上下文退出堆栈,内部状态冻结。第二次执行g.next()
时,gen
上下文重新加入堆栈,变成当前的上下文,重新恢复执行。
Generator异步应用
1 | var fetch = require('node-fetch'); |
执行这段代码的方法如下。
1 | var g = gen(); |
async函数
async 函数是什么?一句话,它就是 Generator 函数的语法糖。
使用Generator函数如下
1 | const gen = function* () { |
上面代码的函数gen
可以写成async
函数,就是下面这样。
1 | const asyncReadFile = async function () { |
一比较就会发现,async
函数就是将 Generator 函数的星号(*
)替换成async
,将yield
替换成await
,仅此而已。
async
函数对 Generator 函数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四点。
(1)内置执行器。
async
函数自带执行器。也就是说,async
函数的执行,与普通函数一模一样,只要一行。
1 | asyncReadFile(); |
上面的代码调用了asyncReadFile
函数,然后它就会自动执行,输出最后结果。这完全不像 Generator 函数,需要调用next
方法,或者用co
模块,才能真正执行,得到最后结果。
(4)返回值是 Promise。
async
函数的返回值是 Promise 对象,这比 Generator 函数的返回值是 Iterator 对象方便多了。你可以用then
方法指定下一步的操作。
进一步说,async
函数完全可以看作多个异步操作,包装成的一个 Promise 对象,而await
命令就是内部then
命令的语法糖。
基本用法
async
函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可以使用then
方法添加回调函数。当函数执行的时候,一旦遇到await
就会先返回,等到异步操作完成,再接着执行函数体内后面的语句。
async
函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
async
函数内部return
语句返回的值,会成为then
方法回调函数的参数。
1 | async function getStockPriceByName(name) { |
上面代码是一个获取股票报价的函数,函数前面的async
关键字,表明该函数内部有异步操作。调用该函数时,会立即返回一个Promise
对象。
1 | function timeout(ms) { |
语法
Promise 对象的状态变化
async
函数返回的 Promise 对象,必须等到内部所有await
命令后面的 Promise 对象执行完,才会发生状态改变,除非遇到return
语句或者抛出错误。也就是说,只有async
函数内部的异步操作执行完,才会执行then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await 命令
正常情况下,await
命令后面是一个 Promise 对象,返回该对象的结果。如果不是 Promise 对象,就直接返回对应的值。
1 | async function f() { |
任何一个await
语句后面的 Promise 对象变为reject
状态,那么整个async
函数都会中断执行。
1 | async function f() { |
上面代码中,第二个await
语句是不会执行的,因为第一个await
语句状态变成了reject
。
有时,我们希望即使前一个异步操作失败,也不要中断后面的异步操作。这时可以将第一个await
放在try...catch
结构里面,这样不管这个异步操作是否成功,第二个await
都会执行。
1 | async function f() { |
错误处理
如果await
后面的异步操作出错,那么等同于async
函数返回的 Promise 对象被reject
。
1 | async function f() { |
防止出错的方法,也是将其放在try...catch
代码块之中。
1 | async function f() { |
下面的例子使用try...catch
结构,实现多次重复尝试。
1 | const superagent = require('superagent'); |
上面代码中,如果await
操作成功,就会使用break
语句退出循环;如果失败,会被catch
语句捕捉,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async 函数的实现原理
async 函数的实现原理,就是将 Generator 函数和自动执行器,包装在一个函数里。
1 | async function fn(args) { |
Class
ES6 的class
可以看作只是一个语法糖,它的绝大部分功能,ES5 都可以做到,新的class
写法只是让对象原型的写法更加清晰、更像面向对象编程的语法而已。
1 | class Point { |
Point
类除了构造方法,还定义了一个toString()
方法。注意,定义toString()
方法的时候,前面不需要加上function
这个关键字,直接把函数定义放进去了就可以了。另外,方法与方法之间不需要逗号分隔,加了会报错。
构造函数的prototype
属性,在 ES6 的“类”上面继续存在。事实上,类的所有方法都定义在类的prototype
属性上面。
另外,类的内部所有定义的方法,都是不可枚举的(non-enumerable).
constructor()
方法是类的默认方法,通过new
命令生成对象实例时,自动调用该方法。一个类必须有constructor()
方法,如果没有显式定义,一个空的constructor()
方法会被默认添加。
存值函数和取值函数是设置在属性的 Descriptor 对象上的。
不存在变量提升
类不存在变量提升(hoist),这一点与 ES5 的函数完全不同。如下
1 | new Foo(); // ReferenceError |
原因:这种规定的原因与下文要提到的继承有关,必须保证子类在父类之后定义。
1 | { |
上面的代码不会报错,因为Bar
继承Foo
的时候,Foo
已经有定义了。但是,如果存在class
的提升,上面代码就会报错,因为class
会被提升到代码头部,而let
命令是不提升的,所以导致Bar
继承Foo
的时候,Foo
还没有定义。
this指向
类的方法内部如果含有this
,它默认指向类的实例。但是,必须非常小心,一旦单独使用该方法,很可能报错。
静态方法
类相当于实例的原型,所有在类中定义的方法,都会被实例继承。如果在一个方法前,加上static
关键字,就表示该方法不会被实例继承,而是直接通过类来调用,这就称为“静态方法”。
1 | class Foo { |
注意,如果静态方法包含this
关键字,这个this
指的是类,而不是实例。
1 | class Foo { |
上面代码中,静态方法bar
调用了this.baz
,这里的this
指的是Foo
类,而不是Foo
的实例,等同于调用Foo.baz
。另外,从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静态方法可以与非静态方法重名。
父类的静态方法,可以被子类继承。
1 | class Foo { |
实例属性
实例属性除了定义在constructor()
方法里面的this
上面,也可以定义在类的最顶层。
1 | class IncreasingCounter { |
私有方法和私有属性
- 将私有方法移出类,因为类内部的所有方法都是对外可见的。
1 | class Widget { |
上面代码中,foo
是公开方法,内部调用了bar.call(this, baz)
。这使得bar()
实际上成为了当前类的私有方法。
- 利用
Symbol
值的唯一性,将私有方法的名字命名为一个Symbol
值。
1 | const bar = Symbol('bar'); |
上面代码中,bar
和snaf
都是Symbol
值,一般情况下无法获取到它们,因此达到了私有方法和私有属性的效果。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行,Reflect.ownKeys()
依然可以拿到它们。
new.target 属性
new
是从构造函数生成实例对象的命令。ES6 为new
命令引入了一个new.target
属性,该属性一般用在构造函数之中,返回new
命令作用于的那个构造函数。如果构造函数不是通过new
命令或Reflect.construct()
调用的,new.target
会返回undefined
,因此这个属性可以用来确定构造函数是怎么调用的。
1 | function Person(name) { |
上面代码确保构造函数只能通过new
命令调用。
需要注意的是,子类继承父类时,new.target
会返回子类。
1 | class Rectangle { |
Class的继承
ES6 规定,子类必须在constructor()
方法中调用super()
,否则就会报错。这是因为子类自己的this
对象,必须先通过父类的构造函数完成塑造,得到与父类同样的实例属性和方法,然后再对其进行加工,添加子类自己的实例属性和方法。如果不调用super()
方法,子类就得不到自己的this
对象。
注意,这意味着新建子类实例时,父类的构造函数必定会先运行一次。
1 | class Foo { |
上面示例中,子类 Bar 新建实例时,会输出1和2。原因就是子类构造函数调用super()
时,会执行一次父类构造函数。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在子类的构造函数中,只有调用super()
之后,才可以使用this
关键字,否则会报错。这是因为子类实例的构建,必须先完成父类的继承,只有super()
方法才能让子类实例继承父类。
除了私有属性,父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都会被子类继承,其中包括静态方法。
super关键字
super
这个关键字,既可以当作函数使用,也可以当作对象使用。在这两种情况下,它的用法完全不同。
super作为函数调用
super
虽然代表了父类A
的构造函数,但是返回的是子类B
的实例,即super
内部的this
指的是B
的实例,因此super()
在这里相当于A.prototype.constructor.call(this)
。
1 | class A { |
作为函数时,super()
只能用在子类的构造函数之中,用在其他地方就会报错。
1 | class A {} |
super作为对象时
super
作为对象时,在普通方法中,指向父类的原型对象;在静态方法中,指向父类。
普通方法中
在普通方法中,super.p()
就相当于A.prototype.p()
。这里需要注意,由于super
指向父类的原型对象,所以定义在父类实例上的方法或属性,是无法通过super
调用的。
1 | class A { |
如果属性定义在父类的原型对象上,super
就可以取到。
1 | class A {} |
ES6 规定,在子类普通方法中通过super
调用父类的方法时,方法内部的this
指向当前的子类实例。
1 | class A { |
上面代码中,super.print()
虽然调用的是A.prototype.print()
,但是A.prototype.print()
内部的this
指向子类B
的实例,导致输出的是2
,而不是1
。也就是说,实际上执行的是super.print.call(this)
。
静态方法中
如果super
作为对象,用在静态方法之中,这时super
将指向父类,而不是父类的原型对象。
在子类的静态方法中通过super
调用父类的方法时,方法内部的this
指向当前的子类,而不是子类的实例。
1 | class A { |
上面代码中,静态方法B.m
里面,super.print
指向父类的静态方法。这个方法里面的this
指向的是B
,而不是B
的实例。
类的 prototype 属性和__proto__属性
Class 作为构造函数的语法糖,同时有prototype
属性和__proto__
属性,因此同时存在两条继承链。
(1)子类的__proto__
属性,表示构造函数的继承,总是指向父类。
(2)子类prototype
属性的__proto__
属性,表示方法的继承,总是指向父类的prototype
属性。
1 | class A { |
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类的继承是按照下面的模式实现的。
1 | class A { |
《对象的扩展》一章给出过Object.setPrototypeOf
方法的实现。
1 | Object.setPrototypeOf = function (obj, proto) { |
因此,就得到了上面的结果。
这两条继承链,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个对象,子类(B
)的原型(__proto__
属性)是父类(A
);作为一个构造函数,子类(B
)的原型对象(prototype
属性)是父类的原型对象(prototype
属性)的实例。
实例的 _ proto_ 属性
子类实例的__proto__
属性的__proto__
属性,指向父类实例的__proto__
属性。也就是说,子类的原型的原型,是父类的原型。
1 | var p1 = new Point(2, 3); |
上面代码中,ColorPoint
继承了Point
,导致前者原型的原型是后者的原型。
Module
1 | // ES6模块 |
从fs
模块加载 3 个方法,其他方法不加载。这种加载称为“编译时加载”或者静态加载,即 ES6 可以在编译时就完成模块加载,效率要比 CommonJS 模块的加载方式高。
模块功能主要由两个命令构成:export
和import
。export
命令用于规定模块的对外接口,import
命令用于输入其他模块提供的功能。
export
1 | export function multiply(x, y) { |
通常情况下,export
输出的变量就是本来的名字,但是可以使用as
关键字重命名。
1 | function v1() { ... } |
上面代码使用as
关键字,重命名了函数v1
和v2
的对外接口。重命名后,v2
可以用不同的名字输出两次。
1 | // 报错 |
import
1 | // main.js |
如果想为输入的变量重新取一个名字,import
命令要使用as
关键字,将输入的变量重命名。
1 | import { lastName as surname } from './profile.js'; |
import
命令输入的变量都是只读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输入接口。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加载模块的脚本里面,改写接口。但是,如果a
是一个对象,改写a
的属性是允许的。
1 | import {a} from './xxx.js' |
注意,import
命令具有提升效果,会提升到整个模块的头部,首先执行。
1 | foo(); |
上面的代码不会报错,因为import
的执行早于foo
的调用。这种行为的本质是,**import
命令是编译阶段执行的,在代码运行之前**。
1 | // 报错 |
上面代码中,引擎处理import
语句是在编译时,这时不会去分析或执行if
语句,所以import
语句放在if
代码块之中毫无意义,因此会报句法错误,而不是执行时错误。也就是说,import
和export
命令只能在模块的顶层,不能在代码块之中(比如,在if
代码块之中,或在函数之中)。
如果import
命令要取代 Node 的require
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障碍。因为require
是运行时加载模块,import
命令无法取代require
的动态加载功能。
export default
1 | // export-default.js |
上面代码是一个模块文件export-default.js
,它的默认输出是一个函数。
其他模块加载该模块时,import
命令可以为该匿名函数指定任意名字。
1 | // import-default.js |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import
命令后面,不使用大括号。
本质上,export default
就是输出一个叫做default
的变量或方法,然后系统允许你为它取任意名字。所以,下面的写法是有效的。
1 | // modules.js |
import()
import()
函数,支持动态加载模块。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运行到这一句,就会加载指定的模块。
1 | import(specifier) |
上面代码中,import
函数的参数specifier
,指定所要加载的模块的位置。import
命令能够接受什么参数,import()
函数就能接受什么参数,两者区别主要是后者为动态加载。
import()
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
import()
类似于 Node 的require
方法,区别主要是前者是异步加载,后者是同步加载。
import()
加载模块成功以后,这个模块会作为一个对象,当作then
方法的参数。因此,可以使用对象解构赋值的语法,获取输出接口。
1 | import('./myModule.js') |
上面代码中,export1
和export2
都是myModule.js
的输出接口,可以解构获得。
如果模块有default
输出接口,可以用参数直接获得。
1 | import('./myModule.js') |
Module加载实现
默认情况下,浏览器是同步加载 JavaScript 脚本,即渲染引擎遇到<script>
标签就会停下来,等到执行完脚本,再继续向下渲染。如果是外部脚本,还必须加入脚本下载的时间。
如果脚本体积很大,下载和执行的时间就会很长,因此造成浏览器堵塞,用户会感觉到浏览器“卡死”了,没有任何响应。这显然是很不好的体验,所以浏览器允许脚本异步加载,下面就是两种异步加载的语法。
1 | <script src="path/to/myModule.js" defer></script> |
上面代码中,<script>
标签打开defer
或async
属性,脚本就会异步加载。渲染引擎遇到这一行命令,就会开始下载外部脚本,但不会等它下载和执行,而是直接执行后面的命令。
defer
与async
的区别是:defer
要等到整个页面在内存中正常渲染结束(DOM 结构完全生成,以及其他脚本执行完成),才会执行;async
一旦下载完,渲染引擎就会中断渲染,执行这个脚本以后,再继续渲染。一句话,defer
是“渲染完再执行”,async
是“下载完就执行”。另外,如果有多个defer
脚本,会按照它们在页面出现的顺序加载,而多个async
脚本是不能保证加载顺序的。
ES6模块加载规则
浏览器加载 ES6 模块,也使用<script>
标签,但是要加入type="module"
属性。
浏览器对于带有type="module"
的<script>
,都是异步加载,不会造成堵塞浏览器,即等到整个页面渲染完,再执行模块脚本,等同于打开了<script>
标签的defer
属性。
1 | <script type="module" src="./foo.js"></script> |
如果网页有多个<script type="module">
,它们会按照在页面出现的顺序依次执行。
标签的async属性也可以打开,这时只要加载完成,渲染引擎就会中断渲染立即执行。执行完成后,再恢复渲染。
注意:
- 模块之中,顶层的
this
关键字返回undefined
,而不是指向window
。也就是说,在模块顶层使用this
关键字,是无意义的。
1 | import utils from 'https://example.com/js/utils.js'; |
ES6和CommonJS差异
它们有三个重大差异。
-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拷贝,ES6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引用。
- CommonJS 模块是运行时加载,ES6 模块是编译时输出接口。
- CommonJS 模块的
require()
是同步加载模块,ES6 模块的import
命令是异步加载,有一个独立的模块依赖的解析阶段。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拷贝,也就是说,一旦输出一个值,模块内部的变化就影响不到这个值。请看下面这个模块文件lib.js
的例子。
1 | // lib.js |
1 | // main.js |
上面代码说明,lib.js
模块加载以后,它的内部变化就影响不到输出的mod.counter
了。这是因为mod.counter
是一个原始类型的值,会被缓存。除非写成一个函数,才能得到内部变动后的值。
ES6 模块的运行机制与 CommonJS 不一样。JS 引擎对脚本静态分析的时候,遇到模块加载命令import
,就会生成一个只读引用。等到脚本真正执行时,再根据这个只读引用,到被加载的那个模块里面去取值。换句话说,ES6 的import
有点像 Unix 系统的“符号连接”,原始值变了,import
加载的值也会跟着变。因此,ES6 模块是动态引用,并且不会缓存值,模块里面的变量绑定其所在的模块。
1 | // lib.js |
上面代码说明,ES6 模块输入的变量counter
是活的,完全反应其所在模块lib.js
内部的变化。
再举一个出现在export
一节中的例子。
1 | // m1.js |
上面代码中,m1.js
的变量foo
,在刚加载时等于bar
,过了 500 毫秒,又变为等于baz
。让我们看看,m2.js
能否正确读取这个变化。
1 | $ babel-node m2.js |
上面代码表明,ES6 模块不会缓存运行结果,而是动态地去被加载的模块取值,并且变量总是绑定其所在的模块。
最后,**export
通过接口,输出的是同一个值。不同的脚本加载这个接口,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实例**。
1 | // mod.js |
上面的脚本mod.js
,输出的是一个C
的实例。不同的脚本加载这个模块,得到的都是同一个实例。
1 | // x.js |
1 | $ babel-node main.js |
这就证明了x.js
和y.js
加载的都是C
的同一个实例。